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虎媽戰歌

虎媽的戰歌 激辯中西教養差異

更新日期:2011/03/28 00:17 本報訊
作者:蔡美兒Amy Chua

譯者:錢基蓮

出版社:天下文化

ISBN:9789862161517

【本報訊】《虎媽的戰歌》一書在美國上市即引發討論熱潮,這本書原本要說的是中國父母教養小孩比西方父母高明之處,然而後來說的卻是激烈的文化衝突、一閃而逝的光榮滋味,以及一個13歲孩子是如何挫掉虎媽的銳氣的。




所有的父母都想做對兒女最有利的事。西方父母盡可能尊重子女的個體性,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反之,中國人認為,保護子女的上上之策,就是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讓他們看清楚自己能做什麼,讓他們具備技能、好習慣,以及自信,因為這些是別人拿不走的。


虎媽認為,童年就是訓練期。她兩個女兒都非常優秀:有禮貌、樂於助人、成績優異;露露贏得康乃狄克州小提琴神童獎,蘇菲亞則14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奏。

然而在這些成就的背後,卻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虎媽在一次練習中,威脅要燒掉蘇菲亞的填充動物玩偶;從露露3歲起,虎媽就對這個任性的小女孩毫不留情,自此兩人的戰況愈演愈烈。


然而虎媽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女兒的要求一樣高,她的犧牲──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甘心忍受傷心痛苦,在在表現出她對女兒深深的愛。

書中顯露出東、西方教養世界觀的衝突,然而歸根究柢,這個故事說的其實是一個母親對兩個女兒所懷抱的希望,以及她心甘情願為投資她們的未來所做的冒險。


內文試讀

很多人在心理琢磨,中國的家長是怎麼把子女教養得那麼成功的;他們很好奇,這些家長是做了哪些事情,才會創造出這麼多的數學奇才和音樂神童。還有,這些中國家庭到底有什麼規矩,他們是不是也可以如法炮製。唔,這我倒是可以告訴他們,因為我是過來人。

以下是一些我絕對不准兩個女兒蘇菲亞和露薏莎做的事情:

去別人家過夜

參加朋友聚會

參加學校話劇演出

抱怨不能參加學校話劇演出

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自己選擇課外活動

任何一科成績低於A

沒有每一科都拿第一,除了體育和戲劇以外


我說的「中國媽媽」是泛稱。我最近認識一位超有成就的白人男性(你絕對在電視上見過他),他是南達科他州人。我們交換彼此的經驗之後,我判斷他那位當工人的爸爸絕對稱得上是中國媽媽。而我認識的一些韓國、印度、牙買加、愛爾蘭迦納家長,也都符合中國媽媽的特點。反之,我認識一些幾乎全是在西方國家生長的華裔媽媽,她們卻不是中國媽媽,姑不論這是不是出於她們自己的選擇。


我說的「西方家長」也是泛稱。西方家長有千百種,而且我還敢大膽地說,西方人的教養方式遠比中國人多樣化:有的嚴格有的寬鬆,有的是單親、有的兩位家長可能性別相同,有信仰猶太正教的、也有以前是嬉皮的……。「西方」家長的看法未必一致,因此我在說「西方父母」一詞時,當然不是包羅所有的西方父母,就像「中國媽媽」指的也不是所有的中國媽媽。同樣的,即便是自認為教養嚴格的西方父母,他們和中國媽媽比起來通常還差之遠矣。舉例來說,我那些自認為嚴格的西方朋友,要子女每天練習樂器30分鐘,頂多一小時,就已經很不得了。但是對中國媽媽來說,要孩子練琴一小時根本就不算什麼,是要他們繼續練一或二個小時才稱得上難。


雖然我們對文化類型有一些刻板的印象,但是多如牛毛的研究顯示,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教養子女方面有顯著的差異,而且這些差異是可以量化的。一項對50位美國媽媽以及48位中國移民媽媽做的研究顯示,將近7成的西方媽媽說「著重學術成就對兒童不好」,或「家長必須灌輸一個觀念,就是學習是有趣的」。

反之,有這種想法的中國媽媽約是百分之零。大部分中國媽媽說,她們認為自己的子女可以成為「頂尖」的學生、「學術成就反映出教養的成功」,而子女在課業上若沒有卓越的表現,就表示有「問題」,同時是家長「沒有克盡責任」。

這就來到我要說的最後一點。有人可能認為重視運動的美國父母足以比擬中國媽媽,可是這個想法大錯特錯。中國媽媽與行程滿檔的西方足球媽媽絕不可相提並論,因為她們認為(一)學校功課永遠最重要;(二)A-就是壞成績;(三)孩子的數學程度必須超前同學兩年;(四)絕對不能在公開場合讚美自己的孩子;(五)孩子不認同老師或教練的看法時,永遠要站在老師或教練那邊;(六)孩子獲准參加的活動,只限於那些最後可以捧回獎牌的;(七)而且捧回家的非是金牌不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