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翁靜玉

Career雜誌的創辦人     "草莓族"一詞的提出者

====WIKI 草莓族=====
草莓族一詞出自翁靜玉著、1993年出版的《辦公室物語》(ISBN 957-8645-04-X)一書,形容當時的年輕人,約民國50年(1961年)以後出生的世代。由於媒體的炒作,現在多半作為約民國70年(1981年)以後出生的世代的一種負面標籤。



「草莓族」一詞最早被食品業者拿來形容15歲以下的消費者,以草莓來像徵這個族群的天真、好奇。但後來則取其光鮮亮麗、甜中帶酸的生澀、在溫室中長大及一捏就破的特性,開始以草莓族來稱呼1981年後出生的世代(有時也包含1981年前數年出生的世代)。

在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草莓族是被新聞媒體所誇大了,每逢「七年級生」(台灣俗稱民國70年以後出生者)、「八年級生」犯錯時即大幅報導,事實上每個世代都存在草莓族,在年輕世代中草莓族的比例可能還比較少;而且草莓族一詞已經成為壓榨年輕人的藉口,現在的年輕人是處於低薪資高工作量及高學歷者從事低專業工作的狀態,因此他們會對公司不忠誠、對工作無熱情、非常功利保守。


他設的職涯顧問部落格http://blog.career.com.tw/chairman/index.aspx

【翁靜玉專欄】天命

2009/10/08 06:51
最近坊間出現一本暢銷新書《讓天賦自由》,世界知名教育與創造力專家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在這本新作中強調,迎接未來的唯一辦法,就是找到個人天資與熱情的結合之處。行行出狀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在自己熱愛且擅長的領域發展,往往容易締造較高的成就與自我實現。這本書所說的天命,就是我常提出的「適才適所」,也是日本心理學大師伊藤友八郎一直倡導的「天賦」。

想改行做設計的化工高材生

   一名清大化工系畢業、直升清大材料研究所的學生,在新學期註冊的前一天,突然決定休學,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天命不應該讀材料科學,而是從事工業設計。為了進一步確認自己的「天命」,特別來參加Career的「職涯顧問門診」。

   他表示,自己從小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畫圖,既然覺得讀書不快樂,為什麼還要強迫自己繼續讀下去?4年的化工系他讀得很辛苦,一想到研究所畢業後只能做研發,工作非常無趣,整天只能面對一堆機器,環境又封閉,因此認為自己似乎應該回頭去找有興趣的行業。

   我們讓他進行CPAS職業適性診斷測驗,分數從零分到10分,卻發現他適合從事藝術設計的創意分數只有1分,而從事科技業的業務或客戶服務工作卻高達5分。他的天命,似乎和他的想像有些差距。


放棄當建築師的壽險顧問

   另一個個案,是一位建築系的學生,畢業後到建築師事務所任職幾年後,發覺設計工作經常需要熬夜、薪水又低,再加上建設公司經常變更設計,圖面必須配合一改再改。於是他放棄當建築師的理想,轉而和友人合夥投入補教業。

   但補教業既要招生,又要管帳,還得應付家長;受不了工作繁雜,幾年後他改行當壽險顧問。但不久後,他又覺得壽險顧問得到處求人,社會地位不高,真不知道自己的天命到底應該是什麼?


認清自我天命要趁早

    事實上,天命應該越早瞭解越好,大學畢業才開始尋找自己的天命,時間上已經有點晚了。

    為歐巴馬夫人設計服裝的男設計師吳季剛,和其他男生不太一樣,從小就喜歡芭比娃娃,他媽媽沒有要他像一般人一樣讀大學,而是送他去讀服裝設計,如今成為美國第一夫人的服裝設計師。郭台銘知道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因此海專畢業後,沒有讀研究所,而是走上創業之路,從工廠的小黑手做起。嚴長壽知道自己的環境不允許他繼續升學,因此選擇從服務業的旅行社小弟做起,最後成為亞都麗緻的總裁。


不付出就放棄,永遠找不到天命

   如果能夠早一點知道自己的天命,時間就可以花在自己有才華的地方,成功的機會就高出許多。但是,才華並非成功的保證書,就像很多人都會做菜,但並非每個人都能當廚師;每個人都會唱歌,但並非人人都有當歌星的條件。我們必須瞭解自認的才華與市場專業的要求差距有多大。

   每個成功者背後都有辛苦之處,如果一時還不確定自己的天命,我建議先從自己熟悉的本業下手,給自己幾年的時間,真的不適合才另起爐灶,改走別條路。那位清大畢業生如果對理工沒有天分,不可能直升清大研究所;而那位建築系的畢業生創意分數高,從事建築設計最適合,就算不喜歡做建築師,還是可以做營建管理或建案的專案經理等建築相關工作。

   有些人誤解了天命的意義,以為本行做得不順遂,就應該轉個彎,去其他行業尋找自己的天命。任何行業皆有其竅門,都需要蹲馬步、傾全力去做,才能找到自己的適才適所。對工作沒有付出感情,一點挫折就輕言放棄的人,永遠找不到自己的天命!




興趣 VS. 天職

撰文◎Career就業情報董事長 翁靜玉
提升自我能力,結合自我興趣,發掘自我天職~~成就快樂、穩健的職涯

上一期專欄我談到「天命」的概念,引起廣大的迴響,許多國高中老師在我的部落格留言,進行意見交流,來自學校的演講邀約也不斷,代表大家都很關注這樣的新鮮議題。

  「天命」一詞,在日本稱之為「天職」,也就是上帝交給你的工作。日本人相信,工作是決定一個人生涯發展的主要核心,沒有好的工作,就不會有好的人生,而好工作的定義,就是「適才適所」的工作,而不是單純有「興趣」的工作。一個人的興趣符合自己的適才適所,那是最幸福的人。

有很多人問我,興趣與天職,究竟要如何分辨?怎樣才能找到適才適所?事實上,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天職,首先必須釐清興趣與天職的差異,以下幾點差異可以提供大家做為檢視的依據:

●興趣是只要自己開心就好,不需要在乎別人的感覺;天職是上帝交給你的工作,你必須以這個工作去服務別人,創造自己的工作價值,必須與別人合作分享,除了自己快樂,也必須讓別人快樂。換句話說,興趣只要「獨樂樂」就可以,但天職卻必須「眾樂樂」。

●興趣不一定要創造財富,不一定要與賺錢有關,也不必考慮投資報酬率,但是天職卻是你養家活口的技能,必須考慮自己的能力、貢獻及收入等現實問題,生涯規劃不能只憑興趣,興趣往往不能當飯吃。

●興趣隨時可以朝更夕改,隨性隨地改變,但天職卻必須考慮天長地久,長伴終生。興趣可有千百種,但正常人的天職一生不會超過3個。(一個人一生有3個以上專業者,代表他沒有專業。)

●興趣沒有壓力,只要你不喜歡,隨時可以放下,如果你今天去學跳阿拉伯舞,覺得太累了,明天就可以選擇不去跳,對他人沒有重大影響。但天職卻是有壓力的,必須不斷升級,敦促自己成長進步,否則對公司、同事及客戶可能會造成影響。

●興趣沒有年齡限制,你可以到60歲才開始學唱歌,沒有人會有意見,但天職卻有年齡限制,越早起步累積經驗越豐厚,成功機會越大。60歲才開始學藝當歌星,成名機率恐怕少之又少。

●興趣沒有標準,它的專業度高低可以不受檢驗,但是天職卻有業界的標準,而且專業度必須受到他人的評估與檢視。

每個年青人都想追求成功,也都很嚮往「樂在工作」的意境,但總找不出其中的奧秘。但從許多成功者的傳記或演講中,可以發現他們能夠成功或樂在工作,是因為比其他人更早發現他們適才適所的「天職」,所以可以集中精神與心力去追求某項專業。
(詳見《Career職場情報誌》403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