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鋪軌》音樂劇的楊呈偉

統籌演出《鋪軌》音樂劇的楊呈偉─在世界的舞台,講自己的故事

文/吳韻儀
攝影/邱瑞金
2001年5月 CHEERS雜誌


二月底的星期六傍晚,台北市國家戲劇院下午場的演出剛結束,散場的觀眾魚貫而出,融入了原來在中正紀念堂廣場活動的人群。

其中,一群青少年急急趕到劇院旁邊的側門,在冬末微冷潮溼的風中引領而望。他們等著側門打開,好把準備好的禮物送進去,還有拿到從後台送出來的簽名CD。

在一堆鮮花與禮物中,有一束手做的紙花,上面夾著一張小的卡片,還帶著稚氣的字跡工工整整的寫著:「Welly: You really make a difference.」(威利,這世界因你而有所不同。)

Welly,就是楊呈偉。他是美國百老匯歌舞劇的演員,也是紐約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才散場的搖滾音樂劇《鋪軌》(Making Tracks),不僅是由楊呈偉主唱,更重要的是,《鋪軌》是由楊呈偉一手編劇、製作的亞裔尋根故事,是歌舞劇中少見的以亞裔歷史為主的新作品。




「我們亞裔要講自己的故事,」年輕的楊呈偉說出他聽來帶著一點狂氣的理想,他希望藉由歌舞劇重新呈現亞裔在美國的貢獻,「能夠改變亞裔在美國文化中的形象。」

美國,美國,美國
美好的國度
大家都這樣說
就在半個地球之外
(身穿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國家服裝的演員,從舞台的兩邊走向中央唱著)

楊呈偉剛過28歲生日還不到三個月,父母親都是台灣人,但是他卻是個道地在紐約出生、長大、發展的美國人。他念的雖然是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政治關係系,但是卻嘗試音樂、廣告、電視各種表演,在20歲就登上了百老匯的舞台,演出《西貢小姐》。

「表演是我的熱情。」楊呈偉在舞台上,聲音可以唱得又高又亮,演出獲得好評;換到電視螢光幕前,他又可以主持都會談話節目。他覺得能夠一直做自己有熱情的表演工作,是非常幸運的。

但是,楊呈偉進入表演工作,也使得他認識到他從來沒有察覺的冷酷事實──他是亞裔美國人。

楊呈偉在專業表演工作中爭取到的第一個角色,是演一個日本工人,「因為那個角色不會說英語。」楊呈偉雖然說著一口不折不扣的流利美國英語,但是一碰上要挑選角色,他就立刻被降級,只能演美國人對他黑頭髮、黃皮膚刻板印象的角色,經常是演雜耍、黑道。

「當了演員,我才發現我是亞裔,」即使他從一出生就在美國、從小學習美國的價值觀,但是「這麼久了,大家還是把我們看成是外國人。」他有一次入境,甚至被邊境的駐警盤問,怎麼樣都不相信他是美國人。

如果大家覺得他不是美國人,楊呈偉開始問:我們亞裔美人到底是什麼?

我們如愚公移山
築軌鋪橋
累到背挺不直
活著只為了鋪路
活著只為了築軌
(《鋪軌》的第一幕,所有演員合唱,開啟故事)

他四處找書,閱讀相關的資料,結果翻出了一個個亞裔美人的故事,看到了亞裔為美國建設、奉獻的片段,都是他一路念到常春藤名校也沒有念過的歷史。一百年前,中國來的苦力在山嶺間鋪設鐵路,貫穿東西兩岸;五十年前,日本移民為了表示效忠,走上戰場。這些事情其實相隔並不久遠,但是即使是亞裔自己,對這些故事都很陌生。

楊呈偉再環顧周遭,看到身邊有很多優秀的亞裔,他們是社會上出色的律師、優秀的醫生、成功的銀行家。但是,電視、戲劇的故事裡,都沒有他們。

就如過去的移民克服不可能的困境、夢想建立一片樂土,楊呈偉決定要自己說亞裔的故事,改變大家對亞裔的誤解與漠視。「如果大家都沒有看過亞裔的故事,亞裔就永遠是外星人。」

1997年,楊呈偉成立了非營利的劇團「第二代製作」(Second Generation Productions),結合原來散在百老匯各個角落的亞裔表演者,創作出許多新的亞裔故事,在外百老匯演出,其中有歌舞劇、獨幕劇,為了紀念二二八五十週年,還有特別演出。所有的製作,都是要讓大家看到亞裔的才華、在社會上的角色。

這在亞裔的表演圈中,算是創舉。「沒有人其他人在做Welly做的事情,」同樣活躍於外百老匯演出的韓裔演員彼得(Peter Kim)指出。

1998年,楊呈偉開始更大的計畫。他找來贏得超過16座的國際影展配樂獎的朴伍迪(Woody Pak)與曾經編寫過多齣音樂劇的約克(Brian Yorkey),把他那一段尋根的概念,編成音樂劇。就是《鋪軌》。

「《鋪軌》是紀念我們祖先的故事。」它以兩個亞裔家庭為主軸,呈現中國的苦力炸山築鐵路、移民被滯留在天使島上、日本移民因戰爭強迫隔離在集中營等一段段亞裔奮鬥的歷史。「我們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楊呈偉希望透過《鋪軌》,讓大家看到亞裔就像所有其他移民一樣,都是辛苦建立美國的一份子,他們對於未知的國度敢於夢想、對於美好的生活勇於追求的精神,就是今天美國精神的寫照。

我在義大利時
我就像是美國人一樣
現在我也該像個美國人
因為我已回到美國
(楊呈偉飾演日裔美人,在歐洲戰場上失去了一條腿,坐著輪椅回到美國唱著)

《鋪軌》在紐約外百老匯、西雅圖以及其他地方演出,獲得相當的迴響。尤其引起年輕一帶亞裔的共鳴。

擔任這一次《鋪軌》在台北演出的劇團巡迴經理柯凱菁,在1998年的時候,還是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三年級的學生,到普林斯頓大學參加同學會,看到了《鋪軌》的演出,深受感動。「了解自己的過去,才會覺得自己完整。」

柯凱菁立刻邀請他們也到賓州大學演出。結果八百個座位的場地,座無虛席,日裔、韓裔、華裔的學生都到了。「學校本來說不可能需要那麼大的場地,」柯凱菁回憶。

年輕人是楊呈偉最想吸引的族群,因為「這一代的年輕人對祖先的故事與劇場,都很陌生。」楊呈偉特別請朴伍迪與約克將《鋪軌》的音樂編得帶有搖滾色彩,更符合這一代年輕人的胃口。也因為如此,《鋪軌》整齣劇更展現出不同於過去亞裔演出的積極與活力,得到《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好評。

「我們做到了,」擔任《鋪軌》在台北演出的導演村岡(Alan Muraoka),是日裔美人,很不服氣過去大家對亞裔的刻板印象,普遍認為他們不能做搖滾樂。

在高山之上,亡者不會逝去
他們跟隨在活者身邊,
也和他們一樣工作
如果你仔細傾聽,
你會聽到那亡者的呼喚
對著我們,這些在世的人歌唱

今年二月底,楊呈偉將《鋪軌》帶到台北,爭取到更大的舞台。

為了準備這一次到台北演出,導演村岡提前到台北看場地。他一走進國家戲劇院,「好像到了林肯中心,」村岡兩手高高的向上張開,流露出舞台對演員擋不住的吸引力。過去,第二代的製作是在外百老匯演出,都是兩、三百人的場地。這次登上國家戲劇院超過千人的舞台,「我覺得被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村岡很受到鼓舞。

但是,這一次也是「是很大的挑戰,」楊呈偉坦白的說。雖然楊呈偉自己有巡迴不同國家演出的經驗,但是他擔任製作人、帶27個人的劇團、到非英語國家演出,這是第一次。

不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楊呈偉的反應,就好像是他在《鋪軌》中的角色一樣。

不過,主辦演出的台北愛樂基金會看來,這次「簡直像是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執行製作丁達民連回述起來,口氣都無法輕鬆。

第二代製作是非營利組織,所有的演出經費都是募款而來,很有限,嚴重壓縮了製作成本。而且,這一次演出的檔期又碰上國家戲劇院年度維修,在台北實地技術排演的時間,僅有兩天,與一般外百老匯至少一星期、百老匯一個月的工作時間,相距甚遠。佈景製作、調整、燈光、定位的時間,幾乎都來不及。

就在2月21日首演當天,導演與一些演員擔心會影響品質,甚至要取消首演。靠著楊呈偉說服大家取消一些配合不及的大型佈景,雖然保住了首演,但是觀眾看到的舞台,只能用好聽的「簡單」來形容,與一般對歌舞劇華麗的期待,有一大段落差。

雖然佈景簡單,但是「故事與音樂都完整呈現,」丁達明指出,「而且很成功。」《鋪軌》在台北、高雄、新竹一共演出了10場,平均每一場賣座都超過八成五,台北的六場更是場場售罄。

而《鋪軌》的影響,也透過票房,散了開來。

第二代在高雄的演出結束後,有個16歲左右的青少年,在劇場外等了很久,等著要親手交給楊呈偉一封信。「我非常感動,」楊呈偉手摸著胸口誠懇的說,他幾乎能夠背出那封英文信的內容:我過去就像其他的學生一樣,對歷史從來沒有興趣,也不聽老師講課。但是,我在《鋪軌》中看到了過去華人的努力,非常感動,覺得自己對歷史漠不關心,很丟臉。你讓我有了新的精神,樂觀、勇敢。

「只要有這麼一封信,我們所碰到一切排練、首演、舞台的問題,都變得非常值得。」

雖然楊呈偉還是要面對專業上的戲劇評價,但是真正鼓舞他的,是看到他對一般人所發揮的影響力。「我覺得蠻成功的,但是下次還可以再進步。」

就像亞裔移民不畏歷經挫折,總有一天,他要帶著自己的製作,登上百老匯的舞台,讓世界看到亞裔人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